清華大學:聚焦“中國式現(xiàn)代化”,深入推進“形勢與政策”課改革創(chuàng)新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用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培根鑄魂、啟智潤心的主渠道和主陣地。為進一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提出的“六要”“八個相統(tǒng)一”要求和關于“大思政課”的重要指示,清華大學持續(xù)強化思政課建設頂層設計與統(tǒng)籌協(xié)調(diào)。2022年9月開始,以本科生思政課體系中的第一門課——“形勢與政策”課改革為先導,緊密圍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大刀闊斧推進課程改革創(chuàng)新,著力引導本科新生“扣好人生第一??圩印??!靶蝿菖c政策”課的改版為學校后續(xù)思政課改革“打了個樣”。2023年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為契機,清華大學扎實推進思政課改革創(chuàng)新,大力推動新時代學校思政課高質(zhì)量發(fā)展,全面形成全校努力辦好思政課、教師認真講好思政課、學生積極學好思政課的生動局面。
1
明確內(nèi)容主線
一以貫之“中國式現(xiàn)代化”
新版“形勢與政策”課開設時間正值黨的二十大召開前夕,為進一步增強課程時代感和吸引力,學校思政課工作領導小組專門研究課程改革方案,針對以往課程主線不夠清晰、內(nèi)容條塊較為松散、知識講授不夠具有針對性和親和力等問題,新版課程在內(nèi)容上明確“中國式現(xiàn)代化”一條主線,強調(diào)立足“大變局”,聚焦“大主題”,培養(yǎng)“大寫的人”,進一步把辦好思政課的任務真正落到實處。

把握形勢與政策。從“中國式現(xiàn)代化導論”到“中國實踐與我校擔當”,從“共同富裕的大格局”到“中國特色科技創(chuàng)新如何賦能共同富?!薄瓕W⒂凇爸帧钡拇笳n與“謀一域”的小課均以“中國式現(xiàn)代化”為主線,二者并行,通過黨的理論創(chuàng)新最新成果,新時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生動實踐,以及馬克思主義形勢觀政策觀、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中國基本國情、國內(nèi)外形勢和熱點難點問題等內(nèi)容,力爭講清楚“形勢”(當前和未來我們面臨哪些挑戰(zhàn)?),講明白“政策”(黨和國家出臺了哪些政策?為何出臺這些政策?),引領學生深入體察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進程和未來挑戰(zhàn),全面掌握“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內(nèi)涵和意義。
強化使命與擔當。心有所信,方能行遠。授課教師們以大視野和大格局引領學生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鼓舞學生強化清華人的使命與擔當,自覺把小我融入祖國的大我,激發(fā)起投身民族復興偉業(yè)的決心和信心。課程促使同學們對學科專業(yè)史、校史、黨史、國史有了新的理解,并不斷增進理論認同。經(jīng)調(diào)查反饋,97.1%的同學對課程改革表示滿意。他們評價說:課程“能打開思路,拆除了我思維里的‘墻’”,“拓展了我的知識邊界”,“讓我逐步認識到‘中國道路’不再是抽象的名詞”……
2
創(chuàng)新課堂形式
推進“大班+小班”融通銜接
改版后的“形勢與政策”課采用“大班講授+小班研討”的學習模式,邀請多名院士名師共同擔任大課主講人,并配套小班深入研討,點面結合加深學生對課程內(nèi)容的理解。
匯聚大師資,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課程設立授課專家組,由校黨委書記擔任組長,邀請多位院士、杰出學者共同擔任大課主講人,并精選內(nèi)容增強課程時代感和吸引力,針對時事熱點研討每一講的教學主題、設計教學方案。2023年共有14人次院士、名師擔任主講教師。開課前,主講教師和課程團隊進行多輪備課,認真打磨課程,強調(diào)把問題導向貫穿課程始終,積極回答好中國之問、時代之問、學生之問。大家、學者的拳拳愛國之心和科學家精神為學生們帶來了“溫暖鮮活、可親可信”的思政課新體驗。學生們對學校匯聚諸多名家大師來上思政課的舉措感到“震驚”,并對主講教師備課之認真、講授信息量之硬核表示“敬佩”?!案咭?guī)格”的主講團隊讓學生愿意聽且聽得進去,大家紛紛表示,從大師們的講授中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也聽到了“網(wǎng)絡和書本上聽不到的故事”,感嘆“他們站在那里就是教材”,聽完希望“成為像他們一樣的人”。

專設小班課,打通課程“最后一公里”。在專家大課之后設置研討小課,旨在帶領學生們“拿起放大鏡”腳踏實地就某個領域的具體問題進行深入剖析。課程選聘十余位優(yōu)秀青年教師擔任助教、開設多主題研討小課,2022年9月至2023年8月,共有18位青年教師開設88次研討小班課。2023年秋季學期,課程組繼續(xù)“保質(zhì)增量”,選聘14位青年教師開設112個研討小班。為有效破除傳統(tǒng)思政課重“講”而輕“學”、重“讀”而輕“研”、重“考”而輕“評”的教學誤區(qū),課前助教老師會圍繞研討主題發(fā)布相關文件供學生預習,課中會帶領大家分析具體案例、進行組間辯論。研討課或以熱播劇《狂飆》為線索探討我國依法治國的發(fā)展脈絡,或從ChatGPT火爆現(xiàn)象出發(fā)探討中國發(fā)展人工智能技術面臨的機遇與挑戰(zhàn),旨在以多種形式加深學生對課程主題的理解。依托“大班+小班”的有序組織,同學們逐步推進對中國形勢與政策的思考,加深對青年責任與擔當?shù)睦斫?,以打通學習的“最后一公里”。

3
凝聚工作合力
構建“大平臺”育人格局
黨的全面領導,是深化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獨特優(yōu)勢。為高質(zhì)量開好“形勢與政策”課程,學校思政課工作領導小組多次專題研究課程改革方案,由校黨委書記牽頭,堅持全?!耙槐P棋”,建設“大課堂”、搭建“大平臺”、匯聚“大師資”,在探索與嘗試中推動構建清華版“大思政課”格局。
成立授課專家組。由校黨委書記擔任組長并主講第一堂“導論”課,邀請校內(nèi)多位院士、杰出學者共同擔任大課主講人,要求專家組針對時事熱點研討每一講的教學主題,設計教學方案。
成立課程工作組。由校黨委副書記任組長,充分調(diào)動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務處、學生部、宣傳部、智庫中心、新聞學院等多個院系和部門力量,組建強有力的工作團隊,打造具有浸潤式思政教育效果的生動課堂。
成立課程助教組。由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任課程組負責人,每學期從馬克思主義學院、學生部、新聞與傳播學院、土木工程系、經(jīng)濟管理學院、物理系、車輛與運載學院等多個院系選備十余位優(yōu)秀青年教師擔任助教,做到文理工協(xié)調(diào)搭配,與大課主題對應銜接。
建立集體備課制度。為保證高質(zhì)量授課,課程組每學期組織推動多輪“主講教師+主講教師”、“主講教師+助教”、“助教+助教”的集體備課,使內(nèi)容主線一以貫之、大課小課有機統(tǒng)一?!皞鲙蛶А钡募w備課方式,不僅讓課程邏輯更為貫通,更讓青年教師近距離領略到前輩們一絲不茍的工作風格,助力新一代青年思政課教師不斷成長,成為教師隊伍的生力軍。
4
推動課程共建
釋放“大課堂”育人活力
新版“形勢與政策”課程于2022年9月正式推出,恰為教育部2022年8月印發(fā)《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這一重要文件僅僅兩周之后,因此受到了各兄弟高校與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不少高校認為,此項改革主動引領了“大思政課”的發(fā)展方向,并有效拓展了思政課高質(zhì)量建設的思路方法。

架設克隆課堂,推動廣度輻射。自2023年秋季學期起,學校利用在線課堂,面向全國高校開放“形勢與政策”課克隆班,讓“清華版”思政課的覆蓋面更廣。在首輪運行中,青海大學、新疆大學等31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的91所高校、49萬名學生與清華大學學生同上秋季學期第一堂“形勢與政策”課。在這場線下線上融合的課堂上,有深刻的理論、生動的講述,也有同頻共振與同感共情。青海大學某同學用“奇妙”來形容這次別樣的學習體驗,在她看來,雖然相隔甚遠,但與兄弟高校的同學們共同關注黨和國家發(fā)展,共同思考新時代中國青年的使命擔當,是一次豐富見解和經(jīng)歷的寶貴機會。
優(yōu)化共享模式,激揚青春力量。2024年,進入“鞏固提升”新階段的“形勢與政策”課進一步更新,在選課方式、學情交流、共享模式等方面不斷優(yōu)化,鞏固拓展清華大學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的重要成果,團結全國高校扎實推動教育強國建設,為中國式現(xiàn)代化提供有力支撐。春季學期,“形勢與政策”課繼續(xù)經(jīng)由荷塘雨課堂克隆班面向全國兄弟院校開放,截至目前,共有來自31個?。ㄗ灾螀^(qū)、直轄市)232所高校的近124萬名師生參與學習。在未來的規(guī)劃中,清華大學將結合“大思政課”的建設方向,堅持高位謀劃推進,深化提煉教學主線,建設完善教師資源庫,推動思政課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的深度融合,推動從本校課堂到云端課堂的廣度輻射,持續(xù)拓展共享模式,鼓舞更多新時代的中國青年成大才、擔大任,在復興的壯闊征程激揚青春力量。